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西柏坡干部培训:革命传统的当代转化与实践创新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9 10:59:58 点击量:

西柏坡干部培训作为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以党的历史经验为根基,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构建起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干部教育体系。

一、历史逻辑:从革命经验到治理智慧的升华

西柏坡时期(1947-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关键节点,其干部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历史特殊性。据中央档案馆《西柏坡时期干部教育文献汇编》记载,1948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战略方针,要求干部掌握城市管理、经济建设和群众工作等综合能力。这种教育转向体现了三个历史逻辑:

主体性转换逻辑:通过《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等文件,构建请示报告、民主决策的制度框架,推动干部从军事指挥者向治理主体的转型;

知识再生产逻辑:编写《城市政策汇编》《新区工作手册》等教材,将革命经验系统化为治理知识;

伦理建构逻辑: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确立执政伦理的基本准则。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历史价值,在于完成了从“破旧”到“立新”的教育范式革命,为新时代干部教育提供了“经验-理论-制度”的转化模型。当前培训课程中“赶考精神”专题的设置,正是这一历史逻辑的延续与发展。

二、方法论创新:三维教育模型的建构

现代西柏坡干部培训体系已形成“历史情境还原—理论思辨深化—实践能力锻造”的三维教育模型,其方法论创新体现在:

1. 沉浸式教学

依托中央大院旧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等实景资源,开发“战地指挥模拟”“土改政策推演”等情境课程。

引入“历史周期率破解”“基层治理创新”等现代议题,建立“西柏坡经验—当代治理”的对话机制。例如,将1948年《入城守则》与当前“亲清政商关系”建设对照分析,揭示纪律建设的延续性与创新性。

3. 能力本位实践训练

设计“红色治理沙盘”“群众工作坊”等实训项目,要求学员运用西柏坡时期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作法,解决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现实问题。

三、实践路径:红色基因的现代转化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当代实践,聚焦三个核心维度:

1. 政治能力铸魂工程

通过“赶考精神”深度解读、“自我革命”专题研讨等课程,强化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与执行力。

2. 治理能力提升体系

开发“数字治理与群众路线”融合课程,将“豆选法”的民主精髓转化为“网格化治理”“民意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工具应用能力。

结语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本质,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具象化实践。它既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也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历史逻辑的当代阐释、方法论的持续创新与实践路径的精准设计,实现红色基因的活化传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这一教育模式将持续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历史智慧与实践动能,书写新时代的“赶考答卷”。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