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精神原乡与时代答卷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31 10:01:46 点击量: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一座黄土夯筑的院落群静卧在群山之间。西柏坡,这个被称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至今仍回荡着1949年春天的历史跫音。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里不仅封存着我党“进京赶考”前的精神密码,更在新时代成为党员干部追寻初心的精神高地。

微信图片_20240626155409.jpg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

一、历史回响:黄土地上的赶考宣言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泛黄的作战地图、磨损的搪瓷缸、手摇式电话机,将时空定格在风云激荡的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斑驳的木椅前,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声音仿佛仍在梁间萦绕:“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声穿越时空的警示,在土墙灰瓦间凝结成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腾。

西柏坡完整保存着军委作战室的原始格局。不足30平方米的土屋内,曾发出408封电报指挥三大战役。墙上手绘的作战态势图,用红蓝铅笔标注的箭头,见证着“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如何缔造最宏大的历史转折。当学员的手指抚过粗粝的墙面,触碰的不仅是历史的肌理,更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血脉。

二、现实课堂: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在七届二中全会情景模拟课上,学员们围绕“如何破解形式主义”展开激烈讨论。有人引用毛泽东“不做寿、不送礼”的规定,提出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有人结合数字经济背景,建议用大数据破除“痕迹管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西柏坡精神从记忆符号升华为解题方法。正如基地教学墙上刻着的箴言:“昨天的答卷写在史册上,今天的答案写在实践中。”

三、薪火永续: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的学员跟踪显示,参训干部在返岗后推动了工作创新。 这些实践印证着,红色基因不是陈列馆里的老照片,而是可以生长的精神种子。

在基地的“时空信箱”活动中,学员们写给2035年的信件正被封装进特制保险箱。学员们写道:“我将带着西柏坡的泥土气息,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永葆‘赶考’初心。”这种代际间的精神传递,让红色教育跨越时空界限,在新时代干部心中植下不灭的信仰火种。

站在西柏坡纪念广场远眺,五大书记铜像的目光依然注视着远方。西柏坡如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历史的“赶考”从未结束,新时代的“答卷”正在书写。当学员们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当年轻干部在多媒体展厅触摸数字化还原的珍贵文献,这片红色沃土正在见证——初心与使命的传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