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的炮声在东北大地响起,而远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军委,正通过一封封电报指挥着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据《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记载,就在战役打响当天,毛泽东亲自起草了致东北野战军的首道作战命令,明确要求"切断北宁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一历史细节,如今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军委作战室那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总是让参观者驻足沉思。屋内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发报机、煤油灯和军事地图,墙上悬挂的电报收发表显示,在辽沈战役期间,这里共发出76封作战指令。西柏坡干部培训专家指出,这些看似简陋的通讯设备,却支撑起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电报指挥艺术",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格外引人深思。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会议记录,1949年3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时,特别强调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而就在同一天,会议通过了一项特殊决议:禁止给中央领导人制作新衣服进京。这种将思想警示与具体规定相结合的作风,正是今天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教育的经典案例。
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的一本《中央机关行政经费账簿》,记录着革命胜利前夕的"节约密码"。账簿显示,1948年中央机关人均每日开支严格控制在小米1.5斤的标准内,连周恩来同志的办公用纸都明确登记为"每月三张"。这种"锱铢必较"的财务管理,与当下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西柏坡干部培训课程将其提炼为"预算里的党性",成为深受学员欢迎的特色教学内容。
在九月会议旧址,一棵老槐树见证着民主集中制的生动实践。1948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记录显示,与会者对《关于请示报告制度》的讨论异常激烈,仅毛泽东就修改了17处意见。这种充分发扬民主又高度集中的决策过程,被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创新演绎为"槐树下的民主课",通过情景再现让学员切身感受党的组织原则。
西柏坡的红色教育特别注重"历史的温度"。在毛泽东旧居,讲解员总会指着书桌上的搪瓷杯讲述:主席就是用它喝着土茶,写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这种具象化的历史叙事,让参观者触摸到革命领袖的人民情怀。西柏坡干部培训专家认为,正是这些生活细节,使高大上的政治理论变得可感可亲。
当下,西柏坡的教育创新仍在延续。在中共中央旧址广场,"重走进京赶考路"体验项目通过AR技术还原1949年3月23日的出发场景。学员们佩戴智能设备,可以"亲眼目睹"毛泽东那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历史瞬间。这种科技与红色教育的融合,使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感染力。
离开西柏坡时,许多学员都会在五大书记铜像前沉思:这个太行山麓的小村庄,为何能孕育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力量?答案或许就藏在那间军委作战室的电报机里,在那本泛黄的经费账簿中,在那棵见证民主讨论的老槐树下。通过西柏坡干部培训的系统学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柏坡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真实细节构筑的信仰坐标。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