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在河北省平山县这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里,中国共产党曾经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如今,作为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红色培训项目以其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这里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
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不仅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更以身作则,培育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这些作风不仅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
一个看似微小却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细节,生动诠释了西柏坡时期的这种精神。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48年秋,前线部队给中央机关送来一些战利品,其中有一个苹果。毛泽东主席自己没有享用,而是特意嘱咐工作人员将这个珍贵的苹果转送给正在生病发烧的警卫员邸占江。这个苹果可能只是战争年代微不足道的物品,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西柏坡,它却承载着领袖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
这个苹果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西柏坡时期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据中央档案馆史料记载,当时中央机关办公用品极度短缺,铅笔用到捏不住为止,信封要反复使用四次,先铅笔后钢笔,正面用完用反面。这种在最小单元上实现最大效率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整个指挥系统在资源极限条件下的高效运行。
西柏坡红色培训课程设计中,特别注重让学员通过这些历史细节感悟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在培训中,学员们不仅参观中共中央旧址,亲眼目睹毛泽东同志旧居里补丁摞补丁的睡衣、周恩来同志办公室裡自制的台灯,更通过专题教学深入了解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内涵。
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教学方式独具特色。在讲授勤俭节约传统时,教员会引导学员思考:为什么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能够保持如此高效的组织运转?答案在于一套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价值体系——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人的以身作则,将每个人的潜能激发到极致,实现了精神力量对物质短缺的超越。
这种培训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深刻的精神淬炼。许多学员表示,通过了解西柏坡时期的一个苹果、一支铅笔、一个信封的故事,他们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层面。他们认识到,这些优良传统不仅是特殊时期的生存策略,更是一种深刻的管理哲学和领导智慧。
新时代背景下,西柏坡红色培训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让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在这里找到精神的根脉,汲取前进的力量。那个转送的苹果,那些反复使用的信封,那些补丁摞补丁的衣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最大的力量不是来自物质的丰富,而是来自精神的富足和价值的坚守。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