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陈中,一份1948年6月15日的《人民日报》创刊号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根据《人民日报社史》记载,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平山里庄创刊时,编辑部设在一处普通的农家院,印刷设备简陋,工作人员在油灯下彻夜工作。这个历史细节生动诠释了西柏坡时期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不仅是在物资匮乏条件下的坚持,更是在艰难环境中开创事业的智慧和勇气。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让参观者切身感受那种在艰难条件下开创伟业的精神力量。在当年人民日报编辑部旧址,学员们可以看到手工排字的铅字盘、手摇印刷机等实物,这些展品无声地讲述着新闻工作者如何在艰苦环境下保证报纸每日正常出版。这种直观的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
今天的西柏坡干部培训中,有一个特别的教学模块叫做"铅字精神"。学员们亲自体验手工排版、油墨印刷的过程,在重复单调的操作中体会当年新闻工作者的耐心与专注。有位学员在体验后感慨:"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就像革命事业一样,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参与式教学让艰苦奋斗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人民日报》创刊历程所体现的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创新智慧的迸发。据史料记载,当时为了确保报纸及时送达各解放区,报社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发行系统,交通员们靠步行、骑马、自行车等方式,将报纸送达读者手中。这种在资源约束下的创新解决方案,对今天应对各种挑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揭示艰苦奋斗背后的方法论价值。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创办并发展壮大,学员们学会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开创工作新局面。这种培训不是简单地要求吃苦耐劳,而是培养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约束条件下创新突破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年在人民日报工作的同志们虽然生活清苦,但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他们在工作之余开展文体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这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同样是艰苦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当代价值在于,它帮助学员重新发现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在体验式教学中,学员们认识到,新时代的艰苦奋斗不再是缺衣少食条件下的苦熬,而是面对新挑战时的创新担当;不再是单纯的身体劳作,而是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选择的价值追求。
通过培训,学员们深刻体会到,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最可贵的是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动精神。就像当年创办《人民日报》一样,在设备简陋、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办出了一张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报纸。这种精神对今天推进各项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负责人表示,基地将继续挖掘像《人民日报》创刊这样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案例,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细节,让艰苦奋斗精神可感知、可理解、可传承。让每一位来此学习的干部,都能从中汲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写出新的精彩答卷。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