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西柏坡,这片静谧的山村却仿佛依然回荡着半个多世纪前改变中国命运的铿锵之音。近日,某市广播电视局的干部职工队伍,怀着敬畏与寻根之心,奔赴这片革命圣地,在知名的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开展了为期数日的西柏坡红色教育专题培训。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党性锤炼,更是一次对事业源头的深情回望与精神接续。
走入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时间仿佛瞬间慢了下来。夯土墙、木格窗、石磨盘,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苦与辉煌。在新华社电台旧址的低矮土房里,一台锈迹斑斑的无线电发报机静静地陈列在桌上,仿佛一位沉睡的战士。学员们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严的寂静。带队人轻声向同事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历史细节: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等权威史料记载,为确保三大战役期间电报通讯的绝对畅通和保密,电台报务人员们创造了惊人的“人休机不休”的工作模式。他们日夜轮班,守在机器前,许多人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按键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耳朵在蜂鸣器的噪音中出现了幻听,但发出的每一道电波都清晰准确,被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一刻,所有广电人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们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手——一双双操作现代高清转播设备、撰写新闻稿件、操控音频 mixer 的手。时空在此刻交错,一种跨越职业鸿沟的精神共鸣在内心剧烈涌动。当年的报务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用忠诚和信念守护着党的“神经中枢”;今天的广电人,手握先进技术,传播的是党的政策和人民的心声。工作的载体从笨重的无线电发报机变成了卫星转播车和融媒体平台,但那份对“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极致追求,那份“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绝对忠诚,却是一脉相承、从未改变的精神内核。
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的会议室里,一场以“新时代广电工作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的讨论会气氛热烈。大家结合几日所见所感,谈得最深切的便是“责任”二字。有学员动情地说:“站在西柏坡,我才真正理解了‘喉舌’二字千钧的重量。过去,前辈们用‘嘀嗒’声传递胜利的密码;今天,我们要用最清晰的声音和最真实的画面,传递时代的强音。这份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因为我们笔下有财产万千,我们镜头前有毁誉忠奸,我们声音里有是非曲直。”
此次培训如同一次深刻的精神充电。当学员们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警示和启迪。作为新时代的广电人,他们誓言要将西柏坡的“赶考”精神融入血液,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姿态,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新的媒体格局中,继续发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响亮声音。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