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西柏坡的民主星火:人大培训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传承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8 10:56:15 点击量:

1948年的西柏坡,滹沱河畔的杨树林沙沙作响,中央工委驻地的一间土坯房里,刘少奇正与晋察冀边区农民代表围炉夜话。油灯下,这些刚学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民,在粗麻纸上按下红手印,选举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个“区域性人民代表会议”。这场朴素的民主实践,不仅为新中国人大制度奠基,更为今日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教育体系埋下了最初的红色基因。

人大干部培训基地

人大干部培训基地|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现场教学

豆选民主的启蒙课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袋褪色的黄豆——这是1947年土改中“豆选法”的实物见证。当时的农民用豆子当选票,将陶碗作票箱,在打谷场上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层普选。李公朴在《华北解放区见闻录》中记载:“不识字的王大娘,坚持要将豆子投给‘能带俺吃饱饭的后生’。”这种最朴素的民主意识,成为人大代表履职教育的起点。

中央工委特别成立“选举指导小组”,编印的《人民代表工作手册》中明确要求:“代表须做到三到——身到田间、心到炕头、话到实处”。现存河北省档案馆的1948年《西柏坡村代表履职记录》显示,当年代表们用“结绳记事法”统计群众诉求,每解决一桩纠纷便解开一个绳结。这种原始的履职痕迹,如今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模拟议事厅里,被转化为数字化民意分析系统的训练模块。

石板上的制度雏形

在朱德旧居后的磨盘旁,立着一块刻满划痕的青石板。1948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筹备期间,董必武在此主持起草《代表履职规范》,用匕首刻下“四要四不要”:要听百家言,不要代民做主;要解眼前难,不要空许承诺;要传政策音,不要打官腔调;要守清廉身,不要沾半分利。这些划痕后被拓印成册,成为首部人大代表履职教材。

七届二中全会前夕,一场特殊的“代表述职会”在中央大院举行。来自太行的民兵代表郭大牛,用缴获的日军钢盔盛满乡亲托付的旱烟叶,直言:“仗快打完了,代表咋当得长远?”毛泽东当场要求将这个问题写入全会议题。这段对话被收录于《西柏坡时期民主建设文献汇编》,如今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案例库中,仍是“代表角色定位”课程的经典教案。

扁担两头的民心秤

在西柏坡的乡间小道上,至今流传着“扁担代表”的故事。1948年秋,农民代表赵树理用扁担挑着两个箩筐走村串户:前筐装《土地法大纲》,后筐收群众建议。遇到识字的老乡,就请其在传单空白处写意见;碰上文盲农户,便用当地“结绳计数法”记录诉求。这根挂着107个绳结的扁担,现存于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实践教育馆,与现代代表使用的“民情二维码”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周恩来办公室墙上的《代表履职地图》揭示更深层的制度设计:用不同颜色图钉标注民生问题,红色代表急难愁盼,蓝色指向长远建议。这种可视化履职管理方法,在当今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数字化系统中,已升级为“民情热力图实时监测平台”。当现代代表们学习使用智能终端采集数据时,窗外的太行山依然保持着七十年前的轮廓,见证着民主形式的变迁与本质的坚守。

新赶考路上的传承

在中央妇委会旧址的枣树下,1949年春举办过首期“女代表特训班”。邓颖超亲自示范如何将缠足妇女的诉求转化为提案,她使用的“三问工作法”——问疾苦、问期盼、问妙招,至今仍是人大干部培训基地性别平等课程的核心方法。当年学员们用发簪刻在窗棂上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与今日乡村振兴中的“女代表工作室”牌匾遥相辉映。

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沉浸式课堂里,学员正通过VR技术“回到”西柏坡时期的选民登记现场。当虚拟现实中的农妇递来蘸着锅灰的“豆选票”,新时代代表手中的电子表决器也微微发烫。这种跨越时空的履职训练,恰如滹沱河的水位年复一年涨落——河床始终在那里,滋养着两岸的民主秧苗。

结语

夕阳将西柏坡纪念碑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历史投下的深沉思考。从土坯房里的黄豆选举到人民大会堂的电子表决,从结绳记事的履职痕迹到云端互联的民情网络,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始终守护着最初的民主火种。当学员们在毛泽东提出“赶考”命题的旧址前重温誓词,山风正掠过当年起草《共同纲领》的院落,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写入新时代的蓝天。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