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里隐藏着中国革命史上最具战略意义的指挥中枢——西柏坡军委作战室。这个不足60平方米的土坯房,在1948-1949年间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脑",今天则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的重要现场教学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在此感悟战略智慧。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学员们站在军委作战室的复原场景前,总会为眼前的简陋而震撼。四张八仙桌拼成的作战图台,几部手摇电话机,墙上斑驳的军事地图,这些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948年9月,正是在这个简陋的作战室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载,作战室每天要处理上百份电报,工作人员常常通宵达旦工作,蜡烛和煤油灯的烟雾把墙壁都熏成了黑色。
现代西柏坡红色教育特别注重在这个特殊空间里的沉浸式体验。培训课程中,学员们会参与模拟"作战指挥"的情景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当年战略决策的艰难与智慧。这种体验式学习让抽象的"战略思维"变得具体可感,这正是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课程设计的独特之处——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文物开口说话。
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是,军委作战室的保密工作堪称典范。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48年《军委机要工作条例》,当时采取了"分段传译"、"一人一码"等创新保密措施,即使在狭小的作战室内,不同岗位人员也只知道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这种严谨的保密意识,在今天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中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将这一历史经验开发成了"保密安全"专题课程,深受学员好评。
在军委作战室的西墙上,悬挂着一幅特殊的辽沈战役形势图。西柏坡红色教育专家指出,这幅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历史细节:据《毛泽东军事文集》记载,在辽沈战役关键阶段,作战室连续7天7夜保持运转,工作人员轮流休息,但作战图前的煤油灯从未熄灭。这种"灯火不灭"的精神,如今被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提炼为领导干部应有的工作状态象征。
当代干部培训如何从军委作战室的历史中汲取智慧?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创新开发了"战略思维五步法"培训模块:从情报分析到风险评估,从民主讨论到果断决策,完整再现当年军委作战室的决策流程。这种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代管理工具的做法,使红色教育摆脱了简单说教,具备了实实在在的方法论价值。
站在军委作战室的院落里,一株当年工作人员栽种的海棠树依然枝繁叶茂。这棵树见证了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的历史性时刻。西柏坡红色教育通过这样的细节,让学员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性。正如一位学员在培训心得中写道:"触摸作战室的墙壁,仿佛能听见当年电报机的滴答声,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是任何理论教学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随着时代发展,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在军委作战室现场教学基础上,新增了VR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学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回到"1948年的作战室,参与一场淮海战役的沙盘推演。这种科技与红色教育的结合,让历史变得更加可触可感,大大提升了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军委作战室的煤油灯到现代干部培训的VR眼镜,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战略思维和使命担当。西柏坡红色教育通过挖掘这些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干部队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一位参加过培训的领导干部所说:"在西柏坡军委作战室上的这一课,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国之大者'。"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