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在革命圣地西柏坡,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智慧。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人大干部培训基地依托西柏坡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西柏坡红色教育,引导学员从历史细节中感悟党的为民宗旨。1947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正是理解"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活教材。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恶石沟西岸的打麦场上,搭建布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记载,这场历时58天的会议,通过了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其核心条款"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注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彻底颠覆了延续千年的土地关系。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常驻足于复原的会议场景前,思考这个用油布遮挡风雨的简陋会场,如何孕育出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历史性文件。
土地改革的雷霆之势,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根据《刘少奇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披露,会议期间正值华北雨季,暴雨多次冲垮会场布棚,代表们就顶着油布继续讨论。这种"棚子漏雨就挪位置,笔记本湿了晒干再用"的务实作风(《西柏坡记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与当下某些形式主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柏坡红色教育课程中,教员特别强调:大纲颁布后一年内,解放区就有1亿农民分得土地(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这种"说了就办、定了就干"的执行力,正是当代干部最需要传承的政治品格。
从土地革命到乡村振兴,西柏坡精神历久弥新。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展柜里陈列着当年计算土地分配的算盘(西柏坡纪念馆二级文物,编号JBW095),这把被磨得发亮的工具,见证了党用"铁算盘"为农民丈量公平的史实。如今在人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案例教学中,学员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土地法大纲》与新时代"三农"政策,深刻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始终贯穿着"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主线。
西柏坡的土改实践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启示。档案显示,大纲颁布前曾经过12次草案修改(中央档案馆档案号1947-ZZB-0037),仅"中农利益保护"条款就调整过3版。这种"调查研究-试点验证-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被提炼为"土改决策三原则",成为干部培训中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案例。许多学员反馈,这种结合历史原貌的沉浸式教学,比单纯理论说教更具启发性。
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西柏坡精神更显其时代价值。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培训课程会播放1948年土改工作队下乡的纪实影像(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档案影片)。画面上,工作队队员用炕头座谈、地头丈量的方式落实大纲要求,这种"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调研精神(《习仲勋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正是当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先声。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创新设计的"土改工作法模拟演练",让学员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政策制定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西柏坡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延续着同样的为民情怀。在西柏坡红色教育中,党员干部不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读懂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当学员们站在当年丈量土地的原址上,眺望今日西柏坡的万亩良田,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必将转化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