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在河北平山县的太行山麓,坐落着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前来参加西柏坡干部培训。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一堂生动立体的实践课。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这间不足60平米的土坯房,曾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指挥中枢。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载,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就是在这里,用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张办公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作战室仅有16名工作人员,却要处理每天上百份战报。
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体验课上,学员们可以亲手触摸复原的作战地图。这些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记录着一个惊人的细节:为了精确计算前线物资需求,参谋人员用算盘打出了百万大军的粮草消耗。中央文献出版社《西柏坡纪事》中记载,淮海战役期间,作战室每天要计算60万斤粮食、20万斤草料的运输方案。这种在极端简陋条件下的精准运筹,正是现代管理学的生动教材。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历史场景转化为能力训练的课堂。在"作战室模拟演练"环节,学员们分组扮演当年的参谋团队,根据原始电报内容制定作战方案。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办公条件的好坏,而在于在资源约束下做出最优决策的能力。一位参加过培训的学员感慨:"当我们手绘作战地图时,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西柏坡军委作战室的墙上,至今保留着当年手写的"今日事今日毕"标语。这句简单的工作准则,蕴含着深刻的执行力文化。《周恩来军事文选》中记载,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期间,一份紧急军情凌晨3点送达,周恩来立即召集作战室人员研判,天亮前就将作战方案发往前线。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正是当前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重点培养的素质之一。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西柏坡干部培训赋予了这段历史新的解读。当现代管理者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系统时,西柏坡时期的"扁担电台精神"——用最简陋的工具传递最关键的信息,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培训课程特别设计了"从算盘到云计算"的专题研讨,引导学员思考: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保持当年那种化繁为简、直击本质的决策智慧。
夜幕降临时,西柏坡的灯光依然明亮。这灯光曾照亮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如今又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室里,照亮新时代干部的成长之路。在这里,历史不是遥远的回忆,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可以传承的活教材。当学员们走出军委作战室旧址,带走的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更是一套经过历史检验的工作方法论——这正是西柏坡培训最珍贵的收获。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