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9711939228(王老师 )
电话: 18132068017(杨老师)
地址:西柏坡纪念馆南侧30米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厨房里,一口斑驳的铁锅静静陈列在灶台上。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记载,1948年粮食供应最紧张时,这口锅每天要熬煮五六次黑豆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餐具柜里都放着统一的粗陶碗,和战士们使用相同的餐具。这个细节成为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开展"饮食里的作风建设"专题教学的重要素材。
"粥碗虽小,见作风之实。"在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特色课程中,学员们会收到一份特殊的"食谱档案":1948年9月的伙食记录显示,毛泽东当月仅有3天食谱标注"特灶",其余27天都与机关人员同食黑豆粥。基地老师指着档案上的修改痕迹说:"你看这个'炒辣椒'被划掉改为'腌辣椒',腌菜能保存更久,说明当时都在精打细算过日子。"
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创新开发"伙食账簿分析法",带领学员研读西柏坡时期的《供给部决算表》。1949年1月的账簿显示,干部伙食支出仅比战士高15%,而特别开支栏里"招待民主人士用茶叶一斤"的记录需要三位领导联签。这种精细化管理被转化为现代课程《中央八项规定的历史溯源》,学员们在泛黄的纸页间看到了制度反腐的源头活水。
沉浸式体验是基地教学的亮点。在复原的中央机关食堂,学员们要亲手用石磨研磨黑豆,按照1948年的配方(黑豆60%、小米30%、干菜10%)熬制粥食。当粗糙的粥食入口时,许多人都被那种刺喉的质感震撼——这种直击味蕾的体验,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能诠释"同甘共苦"的深刻内涵。有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咽下这碗粥,才懂得什么是鱼水情深。"
基地特别注重挖掘饮食背后的治理智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伙食标准变化(1948年夏收后粥食浓度从1:10调整为1:8),引导学员探讨"有限资源如何公平分配"的永恒命题。在"一顿饭里的群众路线"研讨会上,学员们从黑豆粥谈到当代民生政策,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教学方式上突出"多重感官体验"。除了味觉体验,还有听觉体验——聆听老炊事员后代讲述"毛主席退还红烧肉"的故事(据《西柏坡记忆》收录的口述史);触觉体验——传看仿制的粮票和饭票;视觉体验——观看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的集体用餐场景。这种全方位浸润,使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结业仪式别具匠心:学员会收到一个定制粮袋,里面装着西柏坡产的黑豆、小米和辣椒,袋上印着"粥香不忘来时路,辣味常醒公仆心"。这个设计取材于历史真实——1949年3月进京前,许多干部特意装了一包西柏坡的粮食带在身边提醒不忘本色。
如今,人大干部培训基地已形成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的完整课程链,包含"伙食账簿里的廉政课""菜园劳动里的群众课""集体食堂里的纪律课"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紧扣历史细节,用具体物证支撑理论观点,让学员在生动可感的场景中完成党性淬炼。
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西柏坡红色教育继续深挖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历史细节,让褪色的账本重新发声,让沉默的器物讲述故事,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承最珍贵的初心。
作者:李老师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