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人大干部培训 » 学习园地

在西柏坡接受党性教育: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09 09:07:46 点击量:

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西柏坡培训基地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西柏坡是一个永载史册的红色坐标。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起点,是“两个务必”精神的发源地,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鲜活课堂。走进西柏坡,触摸黄土墙上的革命印记,聆听历史深处的铿锵誓言,每一位党员都能深刻感受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时代召唤,更能在“西柏坡党性教育”的浸润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一、西柏坡精神:艰苦奋斗的基因密码

西柏坡精神的底色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转折。彼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中央工委借用的民房低矮简陋,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西柏坡党性教育,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历史“活”起来了。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在黄土屋内凝视斑驳的桌椅,党员干部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在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智慧与魄力。正如重庆某大学学员所言,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依靠群众、实事求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是指引党员保持政治定力、抵御风险挑战的明灯。

二、群众路线:人民信仰的力量源泉

  西柏坡的历史深刻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支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当代西柏坡党性教育中得到了生动延续。例如,山西某市教育局组织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中,高校师生共同探讨“赶考精神”,通过走访革命旧址、对话新乡贤,深刻理解“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西柏坡培训基地现场教学

三、新时代“赶考”:使命担当的实践路径

76年前,毛泽东同志将进驻北平喻为“进京赶考”;76年后,高校师生齐聚西柏坡,以“行走的思政课”开启新时代“赶考”新征程。天津某学院教师提出的“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新时代赶考之路”主题实践,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攻克学业难题、投身科技创新的动力。这种教育创新,正是“西柏坡党性教育”与时俱进的缩影。

结语

  站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远眺,滹沱河水奔流不息,仿佛诉说着共产党人永不停歇的奋斗历程。今天的“西柏坡党性教育”,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滋养初心的精神源泉。当我们抚摸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木门,凝视五大书记铜像的目光,便能读懂:初心如磐,是穿越时空的信仰坚守;使命在肩,是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唯有将西柏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中交出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答卷。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西柏坡精神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扫一扫 关注我们